擺動液壓馬達工作原理
(1)葉片式擺動馬達
①單葉片型擺動馬達[圖Q(a)] 葉片把工作腔分隔成兩腔。當壓力油進入其中一腔時,該腔容積增大,葉片旋轉,另一腔容積減小,進行排油。通過與葉片相連的輸出軸帶動負載轉動;壓力油反向時,葉片及輸出軸反轉。單葉片型擺動馬達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緊湊,軸向尺寸小,重量輕,安裝方便,利于整機布局,機械效率較高。缺點是密封較困難,加工復雜,兩端蓋受壓面積大,剛度不易保證,輸出軸受不平衡徑向力較大。
②多葉片型擺動馬達[圖Q(b)、(c)] 多葉片型擺動馬達的兩個(或三個)A腔必須同時通入壓力油,兩個(或三個)B腔也同時回油。與單葉片型相比,多葉片型擺動馬達的輸出轉矩可增加1倍或2倍,輸出軸不受徑向力,機械效率更高。但轉角較小,內泄漏較大,容積效率較低。
(2)活塞式齒條齒輪型擺動馬達
①單缸單作用式 圖R(a)所示為單缸單作用式齒條齒輪型擺動馬達的工作原理。當壓力油通入液壓缸左腔時,帶有齒條的活塞桿在壓力油的推動下向右移動,通過齒條、齒輪帶動輸出軸上的負載旋轉。壓力油反向,輸出軸也反轉。此種馬達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密封容易;傳動效率高,轉矩和角速度傳遞均較平穩;位置精度便于控制。缺點是制造和安裝要求較高。
②單缸雙作用式 如圖R(b)所示,當壓力油同時進入液壓缸的左、右腔時,上、下兩活塞相對移動,共同帶動齒輪旋轉,輸出轉矩。若壓力油進入中腔,則齒輪作反向轉動。與單作用式比較,輸出轉矩大。但行程較短,轉角較小,制造和安裝精度要求更高。
③雙缸雙作用式如圖R(c)所示,上、下兩個液壓缸相互獨立。當壓力油從油口A、D進入時,上缸的活塞右移,下缸的活塞左移,共同帶動齒輪順時針旋轉,輸出轉矩,此時,油口B、C排油;壓力油反向時,齒輪逆時針轉動。與同樣尺寸的單缸雙作用式相比,雙缸雙作用式擺動馬達的行程較長,轉角較大。
(3)活塞螺旋型擺動馬達 圖S(a)所示為一種活塞螺旋型擺動馬達的工作原理,活塞與螺桿組成螺旋副,螺桿的左、右兩半分別為右旋和左旋螺紋,各自與左、右兩個活塞旋合。當壓力油從兩個活塞中間通入時,兩活塞各自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共同帶動螺桿轉動,輸出轉矩。若壓力油反向時,螺桿反向旋轉。輸出轉矩大,螺桿上不受軸向力。但行程短,轉角小,螺旋處泄漏較大,只能用于低壓。圖S(b)所示為另一種活塞螺旋型擺動馬達,其原理與圖S(a)所示馬達相同,但圖S(b)所示馬達用密封圈將活塞的左右腔隔開,螺旋副處不必另設密封,故內泄漏大為減少,可用于高壓。
(4)活塞鏈式擺動馬達 如圖T所示,活塞鏈式擺動馬達的大、小活塞都與鏈條固定。鏈輪裝在輸出軸上,鏈條和鏈輪嚙合。通人壓力油時,因大活塞受到的推力大,就沿壓力作用方向直線移動,通過鏈條、鏈輪的傳動,使輸出軸旋轉。若壓力油反向,輸出軸也反轉。馬達可同時帶動兩個相隔一定距離的負載同向等速旋轉。作用在軸上的載荷小,工作可靠。但鏈條易磨損;高速時,傳動不夠平穩。
(5)活塞式曲柄連桿型擺動馬達 如圖U所示,活塞式曲柄連桿型擺動馬達的液壓缸缸筒能夠擺動?;钊麠U與曲柄連接,曲柄與輸出軸相連。壓力油通入活塞腔時,活塞桿推動曲柄運動,帶動輸出軸旋轉,輸出轉矩?;爻虝r借助于外力將活塞推回。此種馬達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制造容易;曲柄越長,輸出力矩越大,易于實現轉角調節。
(6)活塞來復式擺動馬達如圖V所示,在活塞來復式擺動馬達中,當壓力油從A口進入推動活塞向左作直線運動時,B口排油。圖V中主軸固定,通過來復螺旋副迫使來復桿及與之固接的缸體旋轉。若B口進油,A口排油,則缸體反轉。馬達轉角的大小取決于活塞行程。此種馬達的優點是結構緊湊,體積小,工作平穩可靠,密封容易。缺點是加工成本較高。
這種馬達也可將活塞內外徑處設計成雙螺旋副,這時結構更緊湊,工作更平穩,但加工和裝配要求相應提高。
除了上述一些液壓馬達外,近來國外還推出了一種皮囊式擺動液壓馬達,此馬達內部對稱布置一對可充人或排出液壓介質的皮囊,通過皮囊的膨脹和收縮即可帶動馬達的輸出軸擺動。當一個皮囊充入壓力液體時,它推動一個環形桿臂,使馬達輸出軸擺動,而另一個皮囊排液。兩個皮囊的進回液體通過一個四通換向閥來控制,從而使馬達變換擺動方向。該馬達具有運動精度高、泄漏小、污染敏感度低、液體介質適應性廣等優點,馬達的輸出轉角達100°,轉矩達31O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