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的發展狀況
公元前220年,希臘人阿基米德(Archimedes)提出的物體浮力原理、發明的螺旋泵及提水工具(圖D)、埃及人用熱空氣一水力驅動寺廟大門和中國的水輪等,可以說是液壓技術最古老的應用。
1648年法國的B.帕斯卡(B.Pascal)提出的液體中壓力傳遞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液壓技術的基礎。
1795年英國人約瑟夫·布瑞瑪(Joseph Bramah)首次在倫敦用水作為工作介質,以水壓機的形式將液壓技術應用于工業上,并登記了第一臺液壓機的英國專利;兩年后制成了手動泵供液的水壓機。19世紀5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威廉姆·喬治·阿姆斯特朗(William George Armstrong)采用蒸汽機驅動水泵液壓源,將水壓機實用化并發明和應用了液壓蓄能器。
19世紀工業上所使用的液壓傳動裝置是以水作為工作介質,因其密封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以及電氣傳動技術的出現和競爭,曾一度導致液壓技術停滯不前。此種情況直至19世紀初美國人首次將礦物油引入液體傳動作液壓傳動介質并用于工程實際才有所改觀: 1905年詹涅(Janney)首先將礦物油引入液體傳動并設計研制了一臺軸向柱塞泵及其驅動的液壓裝置(E);1906年,美國在弗吉尼亞(Virginia)號戰艦以液壓傳動取代電氣驅動,用于火炮的起吊及操縱,將礦物油代替水作液壓介質。礦物油的引入,改善了液壓元件摩擦副的潤滑與密封,進而由于材料及表面處理技術的引入,動靜壓軸承設計理論與方法的進展,為液壓元件的高壓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使當代液壓泵及液壓馬達達到了40MPa甚至更高的額定壓力。
作為重要的液壓元件,液壓泵中的活塞泵應用最早。齒輪泵也是一種較早的液壓泵,與目前的外嚙合齒輪泵結構相近的Serviere泵,早在1593年就已出現。16世紀末產生了葉片泵的雛形,但直到1925年美國人威格士( Vickers)發明了雙作用葉片泵,才使其成為一種完善的形式,這種泵的基本結構至今仍為全世界所采用。1910年Hele Shaw發明的徑向柱塞泵,為液壓技術提供了一種結構緊湊且壓力較高的液壓能源元件,此類泵直至20世紀60年代仍有應用。1922年瑞士人漢斯索瑪(Hans Thoma)發明的Thoma型軸向柱塞泵,最初使用平面配流盤并靠萬向鉸驅動,后來改用球面配流盤,此類泵導致發展出一系列高壓系統應用最廣的軸向柱塞泵形式,如最初的單鉸泵、雙鉸泵以及后來的無鉸式泵和滑履(滑靴)式泵等形式。20世紀40年代,瑞典和前蘇聯發展并奠定了流量平穩、噪聲較低的螺桿泵的結構和設計理論。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相繼出現了復合液壓泵、超高壓液壓泵、電液比例伺服控制液壓泵、電液數字泵及水壓液壓泵等新產品和新結構,并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國防及其他領域。
英國張伯倫(Chamberlain)液壓元件公司生產的徑向曲柄連桿式馬達,是最早應用的一種低速大轉矩液壓馬達,20世紀5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發展出多種徑向柱塞式低速液壓馬達,為不需要減速裝置的液壓直接驅動創造了有利條件。例如,1970年瑞典赫格隆德低速大轉矩內曲線液壓車輪馬達的出現,由于其較小的外形尺寸和較輕的自重,可直接裝入車輪的輪殼中,給液壓傳動系統帶來了一次革命,也給液壓傳動在車輛及起重運輸機械上的應用開創了新局面。近年來,發展和研制了許多新結構,數量逐年增加,廣泛用于各個工業部門。
我國的液壓技術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從1952年試制出我國第一只液壓元件——齒輪泵算起,經過60多年的努力,在自行開發、技術引進和貫徹國際標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并使我國液壓行業形成了一個門類較為齊全,有一定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近年來,陸續研制和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就液壓泵和液壓馬達而言,諸如復合結構液壓泵、超高壓液壓泵及電液比例、伺服、數字泵和車輛與工程機械專用液壓馬達等新品,與傳統的泵/馬達產品一起,基本上滿足了工業、農業、國防、科技乃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設施及搶險救災所用的各類主機設備對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的需求。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的技術發展趨勢為,提高可靠性和效率,減少振動和噪聲,提高電液一體化控制水平,提高液壓泵的壓力和轉速,提高液壓馬達的低速穩定性和轉速范圍,發展節能環保的純水液壓泵及液壓馬達產品等。